搜索分类:
以往的殡葬文化研究学者大多就殡葬行为本身研究殡葬,而没有看到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人类进行的这一殡葬过程与死后尸体发生变化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如果我们在这两个过程相互比照的视角下审视殡葬,它对活人的关怀,呵护以及生命教育功能就更为明显。
在人死亡以后,4-6小时尸僵开始扩散,凝结的血液会开始使皮肤变黑。这些现象在活人的眼中是惨不忍睹的,可是由于小殓的缘故,这种现象被掩盖和遮蔽住了,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衣锦衾被。因此我们说,殓殡等行为针对的是逝者遗体,考虑的却是活人的感受,呵护的是活人的身心。大殓后所有细菌作用都被封闭在严严实实的棺木之中,避开了活人的视线,避免了活人的恐惧,也使活人远离了细菌的传染,从卫生角度来看,也是充满了对活人的呵护与关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死后尸体发生变化同步进行的殓殡葬等活动完全掩盖了前一过程,这些活动与其说是针对死人处理尸体的活动,还不如说是从活人的立场进行的,是发生在特定场景的呵护,关怀和教育活人的活动。所以我们说殡葬文化的本质是生命文化,殡葬活动是以死亡事件为契机,以尸体存在为特定背景而进行的一场针对活人的生命教育活动。它掩盖了死亡的不堪入目的一幕,它用殓殡葬这一人文过程掩饰了死亡的自然过程,凸显生命的美丽谢幕。在此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死亡意识和殡葬文化养育和培植了生命的成长。人类的文化进化和文明成长得益于死亡和殡葬的推动。国内死亡哲学研究者靳凤林教授更是从死亡现象学的视域把人定义为“人是基于死亡意识而建构生存信念并使之外化为文化创造活动的综合统一的历史存在。”他在这一视域下对文化亦做出了新的界定:“文化是人性的主要表征和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赋予自己的生命行为以尊严、价值和意义,从而超越死亡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