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分类:
台湾流行“生前契约”
面对种种丧葬陋习和乱象,台湾民间率先展示了革新殡葬文化的勇气和力量。人们深知,观念改变是丧葬模式改变的关键,所以选择从生死观上来打开人们的心灵。由佛光山星云法师所创办的南华大学成立了“生死学研究所”,开启了大众对殡葬礼俗的关注。在殡葬改革研讨会中,星云法师公开表示他偏好火葬,并认为身体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南华大学还在台湾北部与中部设立教育推广中心,广开殡葬礼仪班,训练出一批仪表端正的礼仪师,他们服装整洁,熟稔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宗教葬礼仪式、祭文写作及告别仪式主持、礼堂布置等。
而法鼓山圣严法师对身后事也百无禁忌,认为对遗体的最好处理方式就是不留一点痕迹,他说,骨灰跟精神生命毫无关系,只是肉身生命最后的一分碳,并不代表什么。也因此,如果老是执着于遗骸、骨灰的落脚处,就像是想把每天梳头掉落的头发或身上脱落的皮屑收拢带走一般,好累啊!事实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谊,才是我们要学习与缅怀的。圣严法师的身教与法鼓山自然葬园区的示范效用,也推动了台湾的殡葬改革。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修正法令,在2002年6月通过实施“殡葬管理条例”,积极推动旧公墓公园化,倡导树葬、海葬等环保自然葬,并补助地方政府实际推行。很多大企业逐渐认识到殡葬业不仅是一种服务业,一种文化事业,更是一种人道事业,转而加入殡葬业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改革进程中,从风景优美的纳骨塔到庄严的殡葬仪式,建立一条龙综合服务,并以“生前契约”的方式与客户定下葬仪程序及费用。在社会各方努力之下,“简丧薄葬”逐渐成为社会的风尚,如今台湾土葬比例一路下降至今的九分之一以下,树葬、水葬等自然葬蔚成风气。人们的丧葬礼俗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在“俗”的部分尽量美化、简化、净化。比如,一些逝者家属放弃吹吹打打等传统习俗,选择增加亲友卡片留言、个性化花山、家属献灯等既简洁又有意义的环节。
同为中国人的社会,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响,台湾的殡葬文化曾经也有一大堆繁文缛节:迷信风水,讲究时辰,操办丧事时竭尽排场,唯恐有人不知,一场葬礼没有十天半月压根儿就不算完结。而殡葬业者也常常乘人之危,吃拿卡要。因为有厚利,导致各种势力染指殡葬业,甚至有不良业者和黑道势力把持医院太平间。曾经有高雄的殡葬业者受家属委托,到医院太平间领遗体办后事,结果和医院所属的殡葬业者起冲突,为了抢尸体打成一团,事后在警察局里互控对方是殡葬流氓。
2001年6月18日出刊的《时代周刊》杂志,锁定台湾的殡葬乱象,破天荒的以“死不安枕”为题,足足用了两页的篇幅,针对台湾黑道介入殡葬业的情形,以及民众举办葬礼的乱象,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描述。到底有多大的利益,能驱使业者不惜血溅太平间?根据估算,在台湾,殡葬业每年至少有几百亿新台币的收入。这么庞大的利益,当然有人会铤而走险。业者爆料说,有黑道势力一度介入各医院的太平间,每次医院要开标,消息都被他们封锁,等到开标的时候,都是有黑道背景的葬仪社中标。
清明节,台湾与大陆一样放假,只不过假期是4天。无论是在哪个城市生活的台湾民众都习惯此时返乡扫墓祭祖。不过与过往不同的是,随着殡葬观念的变化,很多人扫墓不再到墓园,而是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或者是到风景壮美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先人。台湾的殡葬文化也一度有过黑暗期,土葬,靡费,迷信,曾经蔓延一时,但是随着世事流转,时代变迁,观念革新,台湾的丧葬礼俗正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火葬、树葬、海葬成为风气,以此彰显“礼”的真正意义。
星云法师力推丧葬观念改革
殡葬业曾经走过黑暗期
自然葬蔚成风气
在台湾各县市,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首先将树葬、撒葬等环保自然葬列为重要的政策目标。2003年11月,位于文山区富德公墓内的“富德生命纪念公园”正式启用,基地约700平方米。进行树葬仪式前,家属可选择喜爱的植栽区作为下葬点,在管理人员引导下,家属亲自执铲,掘出约直径10至15厘米、深20厘米的洞穴,再放入可分解棉纸袋盛装的骨灰,献上鲜花后,重新覆上土石即完成。至于撒葬则没有穴位,而是自由遍撒在指定的花圃区。
开办第一年,由于民众对环保自然葬法尚感陌生,台北市殡葬管理处确曾接过不少民众的抗议电话。例如有人打电话质疑,既然称做“公园”,就该是让小孩子尽情跑跳的地方,怎么可以撒入骨灰,触人霉头?面对此类误解,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无不一一耐心加以解释:树葬、撒葬不但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更能让生命与自然合一。辟为公园则是为了跳脱传统墓地给人的阴森哀伤气息,让家属来此能体验到宁静温馨、生生不息的希望感。在事实的教化下,认同并选择自然葬法的民众逐年增多。2007年,台北市又新辟了富德“咏爱园”。
2003年,继树、撒葬后,台北市政府还率先试办联合海葬,帮助逝者实现回归大海的心愿。为了不让后人觉得无所凭吊,海葬结束后,家属可以得到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的是海葬时骨灰抛撒的经纬度,往后亲属有需要时也可以出海追思。
如今,无论是台北市,还是屏东九如乡下,自然葬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女作家曹又方为自己举办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快乐生前告别式”,曾带给台湾社会一个很大的冲击,颠覆许多人的死生概念。如今,台湾社会流行生前为身后做准备,和专业的殡仪服务公司签订契约,安排身后事。台湾的电视上,经常播出有关丧葬的广告,业者通过电视媒体营造优质殡葬事业的形象,提倡“生前契约”的观念,企图摆脱传统低俗而欠庄重的丧葬方式,也提供民众在生前能决定自己理想丧葬模式的选择,表现出其专业经营的形象及品牌,更让社会不再逃避面对死亡。业者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让购买者选择如灵堂布置,追思仪式,骨灰盒,甚至棺木等,并明码标价。当购买契约的客户过世后,家属只要给殡葬公司一个电话,一小时内就会有专人到达现场协助安排所有事务。
殡葬业吸引年轻人加入
台湾的民政管理部门近年来大力推行轮葬制度及公墓公园化。所谓轮葬制度,是指有些人过世后,开始还是土葬,7到10之后就捡骨,之后安放在纳骨塔内,尽量减少墓地的使用,并且让同一块墓地可以不断轮流使用。
而公墓公园化,是指用造园手法,将旧有的公墓重新规划整理后,栽植花草树木来加以美化绿化,使之看起来就像是公园一般。园区雇用专人管理,维护墓园整洁,防止滥葬滥建。公园化之后的墓园花木扶疏,风景秀美,让不少人假日扶老携幼前去悠游休憩,还有不少新人也不忌讳前往拍摄婚纱照。宜兰县的员山福园是“公墓公园化”的典范,更是机关学校经常指名参访的生命教室。在景观规划上,它顺应原有地形,保留大量林地,营造山水交融的景致。未来,员山福园将进一步广植花草,提升公园意象,并构思以家族认养形式,结合树葬与水保局的造林工作,让“山林保育”与“殡葬改革”能够两全其美。
轮葬制度与公墓公园化
目前,台湾的年死亡率在千分之六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去世人数约近13万人。根据台湾“内政部”的统计,平均每位逝者的殡葬费用为30多万元新台币,其中丧礼费用约20万元,灵骨塔位费用约10万元。七七八八算下来,一年殡葬业的营业额就有500亿元。看中庞大的商机,殡葬业成为很多企业投资所在。与此同时,大学宗教研究所与专业礼仪师训练班,成为青年人深造与择业的热门选项。据了解,加入礼仪师行列不但需要至少12个月的培训期,还必须通过体能、仪态、谈吐等测验,录取率仅有10%左右。目前,台湾业者对殡葬礼仪师的任用资格多为大专以上学历,约28至45岁者居多。殡葬礼仪师一般领取基本底薪约2.5万元,资深礼仪师月薪在8万元以上。
台湾殡葬业者已进军大陆
早在1994年,台湾殡葬业者就开始进军大陆殡葬行业,迄今为止,9家台湾殡葬公司投资总额已达54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公司在2011年进驻大陆。
今年3月,台湾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龙岩公司和浙江省温州市政府签署一份合作意向书,预计将向这座拥有900多万人口的沿海城市投资人民币30亿元。龙岩公司表示,他们计划修建一座墓地和骨灰安置所,建立一整套包括尸体防腐和火化在内的殡仪服务,成立一家“两岸民间事务学院”,用来培养殡葬服务专业人士。